你的位置:开云手机app下载 > 新闻动态 >


美国的核武器可摧毁地球十几次?中国:我们没那么多,一次就够

发布日期:2025-02-04 20:21    点击次数:84


核武器是“国之重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核武器起的是威慑作用,简称“核威慑”。

在我国没有自己的核武器之前,中国没少受一些国家的“核威慑”。

从核武器问世至今,至少有三个国家对中国实施过核威慑,累计次数不少于十次。

上个世纪,中国一共遭到过十次核威胁,其中,光是美国一个国家就有八次之多。

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拥核大国”,也是全世界挥舞“核大棒”频率最高的国家。

让我们列举一下美国对中国实施核威胁的情况。

第一次: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突然爆发战争。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基本击垮了南朝鲜军,并且攻占了朝鲜半岛接近90%的地区。

美国出兵介入朝鲜战争的时间是1950年6月27日。

也就是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两天之后,美国就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与此同时,美国还干了另外两件事情:

第一,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第二,十架携带核武器的B-29轰炸机飞往美军关岛基地。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没有对上述军事行动采取任何保密措施,反而在《纽约时报》公开发布消息,而且毫不掩饰、隐瞒。

这则消息的主题内容只有一个:如果中国出兵帮助朝鲜,美国将不惜动用原子弹。

美国人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炫耀武力,以原子弹慑阻中国介入朝鲜战事。

美国人之所以采用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是想让中国知难而退。

不过,中国并没有因为美国的恐吓而止步不前。

中国人民不仅没有理会美国人的恐吓和叫嚣,反而加快了大批军队向东北地区集结的步伐。

从10月下旬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悄悄渡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

志愿军战士用枪声回应了美国人的“核威慑”。

这就表明,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的“核讹诈”一开始就遭遇了失败。

第二次: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动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一个月后,志愿军又打响了第二次战役。

两次战役打下来,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第九兵团连战连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节节败退。

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中国军队的横空出世让美国人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会上公开宣称:“我们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这句话出自美国总统之口,理应算是美国政府对“使用原子弹”问题的官方态度。

此言一出,举世皆惊。

几年前,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人们对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惨状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全世界的目光都看向新生的中国,人们纷纷猜测:在美国官方如此恐怖的压力之下,中国很可能会向美国的“核讹诈”屈服。

然而,中国人没有被美国的“核威慑”所吓倒。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更加坚决、猛烈的攻势对美国的“核威慑”作出了回应。

195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接再厉,乘胜打响了第三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会同朝鲜人民军,向“联合国军”发起了全线进攻,中朝军队不仅打过了“三八线”,还占领了南朝鲜首府汉城。

第三次: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强有力的打击下,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前途越来越悲观。

越来越多的“联合国军”将领祈望尽快结束战争、活着回家。

如何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联合国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想出了一个可以“速战速决”的办法:

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去,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北的机场、重要军事和工业目标,迫使中国向美国低头。

1951年3月,美国空军从核武器库领取了九枚原子弹;

次月6日,这些原子弹由B-29轰炸机再次运抵美军关岛基地。

这个时候,只要美国总统一声令下,麦克阿瑟就可以实现其疯狂的计划。

然而,美国总统始终没有给予麦克阿瑟正面的回应。

在麦克阿瑟一再催促下,杜鲁门干脆下令停止了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的计划。

杜鲁门的态度让麦克阿瑟暴跳如雷。

即便如此,麦克阿瑟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疯狂的计划。

为此,麦克阿瑟不惜违抗军令,私自下令派美军飞机飞抵中国,对计划中的轰炸目标进行侦察。

麦克阿瑟如此胆大妄为,让杜鲁门忧心忡忡。

杜鲁门不由得担心,“不知道这个疯子接下来会干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1951年4月1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换帅”,解除麦克阿瑟的指挥权,由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

粗粗算来,光是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就对中国实施了三次“核威慑”。

美国这三次“核威慑”发生的时间、时机和消息发布者都不同,中国方面的回应却是一致的: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第四次: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三军立体化登陆作战,海、陆、空,一个都不少!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按照“条约”约定,就在解放军开始一江山岛登陆战之前,美国向附近海域派出了五个航母打击群。

美军咄咄逼人,解放军哪里会吃你这一套!

18日早8时,在张爱萍将军指挥下,我军三个轰炸机大队、两个强击机大队开始轰炸一江山岛。

与此同时,我军一个轰炸机大队和一个强击机大队开始轰炸“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炮兵阵地。

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守军顿时一片混乱,而海上的美军航母战斗群却呆在原地,丝毫没有出手援救的迹象。

当解放军大举登陆时,岛上的国民党守军更是绝望地发现:那些美国军舰已经悄悄消失了。

原来,美军航母舰队已经奉命后撤了三十海里。

一直到解放军取得完全胜利,美军航母舰队始终驻锚在远离战区的“安全地带”,一动都未动过……

非但如此,据史料记载,为了保证航母舰队的安全,美国政府还“拐弯抹角”地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请求:

美军舰队将把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请求解放军“高抬贵手”,不要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发起攻击……

既然美国人都求上门来了,解放军方面也给足了面子。

于是,2月8日,在解放军的炮口之下,美军几十艘舰艇登陆大陈岛,载上国民党残兵,灰溜溜地撤往了台湾岛。

看到美军舰队如此“低调”的样子,你也许想象不到,就在“一江山岛”战役打响之前,美国曾经再次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第五次: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万炮齐发,炮击金门。

美国人故伎重演,又一次扬言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目标是“把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

第六次:

越南战争期间,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又举起了“核大棒”,希望用原子弹威慑中国,结束战争;

第七次:

1963年,美国又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企图“用一颗原子弹终结中国的核试验基地”;

第八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第八次“核威慑”。

在分布于西太平洋的美国军事基地上,美军布置了约两千枚战术核弹头,矛头直指中国。

以上就是美国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核威慑。

无一例外的是,无论“调门”如何高,气焰何等嚣张,美国人始终没敢按下“核按钮”。

除了美国之外,英国也曾经对中国实施过核威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曾对中国实施过“核威慑”。

为了“威慑”中国,逼迫中国在香港问题上让步,英国人不但秘密制定了核打击计划,甚至已经将几颗核弹运到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

众所周知,直至香港回归中国那一天,英国人始终未敢对中国启动实施所谓的“核打击计划”。

苏联是曾经对中国实施过“核威胁”的第三个国家。

1969年,苏联边防军多次在中苏边界挑起事端,打死打伤我军指战员多人。

中国军队随后发起了自卫反击,在两军交战中,苏联方面的损兵折将,损失不小。

为了挽回“面子”,苏联对外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核打击,

面对“核威胁”,中国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战略定力。

在积极准备战争的同时,中国国防科技人员殚精竭虑、争分夺秒,适时、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

氢弹的成功爆炸就是对苏联的“核威慑”最应景、最合适的回应。

中国为什么从来不怕“核威慑”?

“核威慑”一词最早起源于“二战”末期。

美国在日本丢下了两颗原子弹,让世人见识了核武器的恐怖。

美国则从中尝到了甜头,并由此成为“核讹诈”、“核威慑”战略的首创者。

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美国在全世界横行霸道。

然而,美国不幸碰到了中国这样的对手。

从朝鲜战争开始,美国屡次对中国使用“核威慑”,却没有起到他们希望看到的效果。

中国人为什么不怕原子弹?

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核威慑”为什么是无效的?

我认为,中国不惧“核威慑”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

我国能够承受多大的代价和风险?

承受这些代价和风险能给我国带来什么益处?

我国有没有制衡对手的环境和手段。

毋庸置疑,美国具备核打击能力,核打击必然会对我国的军事设施等重要目标及其人员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是,美国敢不敢使用核武器,有没有决心按下“核按钮”,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首先,倘若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国必然会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美国将在道德上、政治上被孤立。

其次,这种做法极易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将成为这个世界的“害群之马”,为全人类所唾弃。

这种代价是美国不敢接受的。

第三,中国之所以出兵朝鲜,为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以及长期的建设发展。

而美国在朝鲜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维护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朝鲜战争并未涉及其本土的根本利益。

对于一贯奉行“美国至上”的美国人来说,这种做法“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因此,美国未必真敢那么轻率地动用核武器。

另外,即使美国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计后果地使用了核武器,也不可能给予中国毁灭性的打击。

在抗美援朝时期,朝鲜半岛多山的地形就可以让原子弹的威力大打折扣。

志愿军利用山体开挖的坑道、战壕都是抵御原子弹袭击的有效屏障。

在中国,我国广袤的国土为人民军队迎击敌人提供了足够大的战略纵深。

“深挖洞、广积粮”,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这也是中国能够应对“核威慑”的重要因素。

如果中国顶住了“核威慑”压力,由此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

中国将获得战略主动权,占据政治上的制高点,同时赢得一个安全的建设环境。

所以,对中国而言,潜在的、未来的收益远大于可估算的、有限的代价,中国何惧之有?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美国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拥核”国家。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老对手苏联也拥有了核武器。

如果美国胆敢对中国动用核武器,那么,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无疑会是美国人不敢忽视的制衡者。

因此,中国没有理由惧怕所谓的“核威慑”。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中国有全世界最悠久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团结、最勤劳、最勇敢的群体。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有深远的政治眼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藐视一切敌人的气魄。

在毛主席眼里,原子弹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没有什么好怕的。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主席就曾说过一句霸气冲天的话: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种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是美国人永远都无法理解的。

“中国的原子弹没有这么多,只够摧毁地球一次罢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来中国访问。

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去机场迎接尼克松。

这是尼克松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在尼克松的眼里,周总理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给人一种内敛的、温润柔和的感觉。

不过,尼克松很快就见到了周总理的另一面。

当聊到有关原子弹的话题时,尼克松看似不经意地说道:

“美国拥有的核武器的数量可以摧毁地球十几次!”

这句话一出口,现场的气氛迅速变得沉闷起来。

中国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拥核”的数量确实要少得多。

周总理也没有回避这个情况,他从容不迫地对尼克松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原子弹没有这么多,只够摧毁地球一次罢了。”

周总理的回话让尼克松哑口无言。

毕竟,地球被摧毁一次与十几次又有什么区别呢?

试想一下,即便在没有核武器的年代,中国就有鄙视“核威慑”的胆魄。

现如今,中国已经在核武器等国防尖端科技领域独占鳌头。

中国将不惧任何威胁,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履行一个大国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有这个气魄,也有这个实力。

这就是“大国自信”!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